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李清照:富二代才女,名师指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以词名传世

民俗文化佚名2023-02-23

宋代的文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作为“一代文学”的宋词更是大放异彩。优秀的词人辈出,豪放词和婉约词犹如两朵竞相绽放的花朵,它们以其芬芳馥郁和曼妙多姿为世人呈现了宋词的惊艳。

有宋一代,层出的词人在宋词这块芬芳绚丽的园圃里辛勤地浇灌、耕耘,他们合力培育出的这两朵鲜花,上可与唐诗争奇,下可与元曲斗艳。他们从《诗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汲取精华,又源源不断地为明清戏曲小说输送养分。

李清照其人

有宋一代,词坛上占据主导位置的是男性词人,女性词人屈指可数,李清照就是为数不多的女性词人中的一员。她在词作方面的天赋和才华不亚于她那个时代中的男性词人,这不是因为李清照女性身份的特殊性和稀缺性,

而是在于她确实创作了那些流传千年、蜚声词坛的典雅浪漫的词作。因为她在词作方面的成就,而被人称为“婉约之宗”。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历城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朝廷官员,也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更是以诗名传世。据宋史记载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亦善文”。李清照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可谓名门闺秀。

宋代文风大盛,有条件的家庭中女孩子都是可以读书学习的。司马光《家范》里写道:“古之贤女,无不好学,左图右史,以自儆戒。”

而李清照的家庭实力能为她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既有来自父亲李格非的言传身教,也有来自母亲的养成教育,还有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

李清照的孩提时光是在家乡历城度过的,后来因为父亲李格非到京城汴梁太学任职,李清照也就随着家人来到了汴梁。

张耒其人

张耒,字文潜,生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熙宁四年(1071年),十七岁的张耒到陈州游学,因为他的外祖父李宗易就在陈州,李宗易也是文坛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为机缘巧合,张耒在陈州见到了苏轼。因为苏轼要去出任杭州通判,他来到陈州与弟弟苏辙话别。苏轼颇为欣赏张耒,并在苏轼引荐下,应举姑苏。

熙宁六年(1073年),时年二十岁的张耒参加了科举考试,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由宋神宗殿试亲策为进士,被授予临淮(今安徽泗县)主簿,由此步入仕途。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及一下苏轼。1085年,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调任到汴梁,担任礼部郎中,不久又升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而此年,张耒也被调到汴梁任职,还有晁补之、黄庭坚、秦观等人都调到汴梁,他们因为共同的志向和文学爱好,都拜投在苏轼门下,这四人便被人们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本人在《答李昭玘书》中也写道:“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此时苏门一时荣显,后来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也都拜投在苏轼门下,他们也都接受了苏轼的言传身教,这四人也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其他苏门学士一起相互探讨交流学问,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诸多的朋友中,李格非和张耒的关系算是最要好的了,从1086年至1093年,二人同在汴梁为官,后来他们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但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六月,张耒由黄州通判改任兖州知州,经过樊口的时候,两人还一起同游了马祈山灵岩寺,并在寺中法堂饮酒赋诗唱和,张耒出发前,李格非乘一小舟在渡口相送。李格非去世后,张耒为其作墓志,足见两人的深情厚谊。张耒在李格非墓志铭还提到李清照写诗的事情“长女能诗”。

相识汴梁,亦师亦友

在汴梁期间,张耒经常到李格非的家中,研讨诗词文学,谈论家国天下事,李清照总是在一边认真地聆听大人们的谈论。李清照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们谈论的诗词文学,因为她的聪颖和对文学的喜爱,以及这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加之活泼开朗的性格,引起了张耒的注意。张耒很是喜欢这个小女孩,并对她的写作加以指点。

张耒年长李清照30岁,如果说父亲李格非是李清照的家庭教师的话,张耒就是李清照的启蒙老师、授业老师。在李清照眼中,张耒是亦师亦友的存在。

在名师张耒的指导下,还不到十岁的李清照就已经在诗词创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样极富人文气息的环境是一块沃土,对李清照的词艺提升很快。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李清照的诗词技艺更上一层楼。此时的李清照,不仅是富二代才女,更是一枚标准的文艺女生

每当李清照有新的词作完成,她总是先拿给张耒看,经过张耒的精心指导,李清照的词艺精进,亦师亦友的关系也一直维系着。

以至于后来两人还有诗文的往来和诗词的唱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清照最初的词作里就有张耒的写作手法。宋哲宗元符二年左右,张耒写下七古《读中兴颂碑》,以下节选: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

百年兴废增感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这首诗先从平定安史之乱的史实讲起,然后展示了中兴碑雄奇的特色,赞颂了中兴功臣们为护国安民的崇高精神。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作,既凭吊古人,发百年兴废之感慨;又自抒胸襟,表达了对元结、颜真卿无限景仰之情。

时年李清照约16岁,她在读到张耒的诗作后,激情澎湃地写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七言长诗,限于篇幅,节选一段: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李清照在此诗深刻分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诗中不仅痛斥了唐玄宗的昏庸和一些奸佞臣子的行为。李清照以史诗的笔法总结了历史的教训,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表达对国事的关心。李清照的诗作要比张耒的诗作寓意更为深刻,确实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风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张耒以诗名世,词写得不多,流传到今天的也仅6首。而李清照却以词名显世,流传下来的词作较多。那么李清照有没有从老师张耒的作品中获取灵感?

小话诗词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至少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中就能看到这种模仿的痕迹,如果将两人的词作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话,这一痕迹还是显而易见的。

张耒曾写过一首《秋瑞香》的闺情词,李清照写过一首闺情词《醉花阴》,虽然词意不同,但词境相似, 后者脱胎于前者的痕迹是肉眼可见的。先来看一下张耒《秋瑞香》的原词: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再来看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这首词无论从韵还是意境来看,都有《秋蕊香》的影子。李清照的词作在时空的选取、景物的布局以及主人公情态上都与张耒的词相同,毋庸置疑,李清照此词的灵感源自张耒的词作,试看李清照《醉花阴》原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两首词中,李清照的“帘卷西风”,“瑞脑消金兽”,“人比黄花瘦”很显然用的是赋的表现手法,这与张耒词中的“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着人瘦”三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首词曲终阕尽处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两词在收尾上,李清照的更高一筹,词作灵感虽然源自张耒之词,但是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风味:张耒的修辞平淡无奇,只是抒发了别离的滋味,“此情”二字将感情全部倾诉出来,给人的感觉很直白;反观李清照的表达则显得含蓄婉转多了,李清照的比喻工整精妙,形神兼备,词的境界也更高,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一致赞誉。

再说一点,张耒在词中描写的黄昏,没有说明具体的某一天,李清照词中的黄昏点明了是在亲人欢聚、结伴游玩的重阳节。李清照的词中有很多信息增量和情感延伸,给读者留下了具体鲜明的印象,而这一点在张耒的词中似乎感觉不到。

从以上两首词的横向与纵向对比中,不难看出:张耒善于运用文辞,而李清照的词句则常有以抒发情怀的细腻感染力;李清照的词特别注重字句配合,而张耒擅长从实处抽象出隐喻,并以优美的文字配置表意,这对李清照的创作影响非常大。

张耒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词作《风流子》,这是一首缱绻动人的相思词,如词中名句“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大意是写词人倚靠着亭子眺望远方,他看到的是含着情意的芳草,看到的是默默无语的夕阳,看到的是横渡南浦的大雁,可是唯独没有望到故乡。这几句写景的词句,词意含蓄,画面完整,词人眼前的景物也被赋予人的感情。

再如词中的“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在悠长哀怨的旋律中,在词人对恋人深婉的思念中,词作缓缓拉上帷幕。词人笔端流泻得越多,他的思念就越深,这叫人情何以堪?还不如将这一腔相思之情分付给东流之水。

心头念起所爱之人,与之心心相系,一个人也是团圆,即使这种思念是甜而苦涩的,但这又有何妨呢?全词哀伤而不哀怨,悠然无尽且又饱满酣畅地表现了词人无限深厚的思念之情,读来让人动容。

而在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剪梅》中,似乎也能看到张耒《风流子》的影子,她写这首词的灵感有一大部分就是源自张耒词作的灵感,李清照《一剪梅》原词如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两首词的从主题、风格、韵律上看是如出一辙的,布局构思上也多有相近的地方:两首词都是从水边秋色起笔,然后写词中人的举止。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脱胎于张耒的“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李清照这首词的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张耒的《风流子》,但是在表达上比张耒的词更加精炼,遣词造句更显得精致一些,所表达的意象也更加鲜明。

张耒的词句抒情深沉,而李清照追求抒情明快,使笔调流畅。张耒以苦涩的情感贯穿其词作,而李清照则以恬淡之情交融情感。张耒擅长用华美的词句写景,而李清照则擅长勾勒细腻的画面,并营造一种思想神韵。

小话诗词

李清照早期的词作的确能看到张耒词作的痕迹,因为这个阶段她还处于学习上升阶段,在词中难免会有模仿的痕迹,创作的灵感也来源于自己的老师张耒的词作。只不过李清照有着极高的天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即使是借鉴或者化用,也在极大的程度上融入了自己创造的独特意境,往往会写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品。

随着李清照学识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这种特点就凸显了出来。南渡后,李清照就写下《声声慢》这样传诵千年的作品,此时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也融进了李清照词作中,这都是张耒的词作中没有的。

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词人李清照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自成一家,那就是被后世称赞的“易安体”,这个时候李清照的词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脱胎换骨,真正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造诣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