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生活常识 > 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

洋务运动的地位是什么

生活经验佚名2023-04-28

洋务运动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的简介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又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运动的背景

1840年,英国发动**战争。处于传统国家和农业文明体系下的中国在面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现代国家和工业文明的英国的挑战时显得不堪一击。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在政治上和心理上对清帝国造成了严重的阴影。再加上太平天国的打击,是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洋务运动派别

19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当时中国正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大起义冲击着满清王朝的颓垣残壁。可以说“内忧外患”一同并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

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军事现代化;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教育的现代化;促使了社会风气和人们观念的改变;

历史局限: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试图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矛盾加上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