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元史:斡赤斤家族五户丝封地的由来,以及对封地的管理

人文历史佚名2023-02-28

铁木哥·斡赤斤作为成吉思汗幼弟,在早期的草原兀鲁思分封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颇受恩宠,而这份荣宠也延续至窝阔台汗五户丝分封之时。

作为上代斡赤斤,窝阔台汗将山东行省的益都路封赐给斡赤斤作为封地,而后或许是考虑到户数不够抑或是其他原因,窝阔台汗又增补平滦路(即后来的永平路)作为五户丝食邑。在元世祖江南户钞分封之时,也将江浙行省的建宁路分拨于斡赤斤。

斡赤斤的五户丝食邑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大封功臣贵戚,其中东西道诸王的分封十分受人瞩目。而斡赤斤作为成吉思汗幼弟,与其母诃额伦太后以8000户冠东道诸王,享有沿金界壕为界,额尔古纳河以东,哈拉哈河以南以及东北至嫩江中下游的广大区域。到了窝阔台汗时期封,斡赤斤也以益都路、平滦路作为自己的五户丝食邑。斡赤斤家族对于益都以及平滦路的有效管理一直持续至元世祖后期的乃颜叛乱被平息。

《元史》所记之斡臣那颜即斡赤斤。而在《元史·食货志·岁赐》中也记载:“太祖弟斡真那颜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益都路等处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户。”在《元史·太宗本纪》中只记平滦路,而在《元史·食货志》中只记“益都路”,出现此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本纪》与《食货志》的史料来源不尽相同,但是正因如此,使得两处记载可以相互补充,更好的展示出了斡赤斤家族五户丝封地的具体内容。

平滦路封地

平滦路其地,金朝时隶属于中都路,号“平州”与“滦洲”。其中,平州下辖卢龙、抚宁、海山、迁安和昌黎五县,户四万一千七百四十八。滦洲下辖义丰、石城、马城以及乐亭四县,户六万九千八百六。平州与滦洲二地户数合计,在金朝时期逾十万之众,可见其在当时发展之下的繁盛。

成吉思汗八年(1213)秋,成吉思汗下令兵分三路进攻金朝,其中“皇弟哈撒儿及斡臣那颜、拙赤䚟、薄刹为左军,遵海而东,取蓟州、平、滦、辽西诸郡而还是岁,由此可知,平、滦二州在此次对金用兵之时,曾被蒙古军队短暂占领。而平滦正式进入大蒙古国版图,则是在后来的木华黎对金用兵。“乙亥,诏王(木华黎)以鲸总北京十提领兵,从夺忽兰徹里必南征。复克平、滦等地”。可见平滦路彻底归附是在乙亥年,即成吉思汗十年(1215)。

由于金末元初军事行动中广泛存在的军将将民众掳为驱口的情况,必然使得平滦路人口锐减,在失吉忽秃忽乙未籍户之时,平滦路的户数定然不到十万户,而这从《元史·地理志》的相关记载中得以佐证。

《元史》记载:“永平路,下。唐平州。辽为卢龙军。元太祖十年,改兴平府。中统元年,升平滦路,置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万五千三百。”只有一万余户的平滦路,其人户凋敝现象十分严重。但是窝阔台汗却将此地作为五户丝食邑封赐给斡赤斤,并且此封地的出现也打破了草原兀鲁思“中心—两翼”的分封原则,其中缘由值得思索。
www.ws46.com

所谓“中心—两翼”分封指的是,分封之时遵循大汗中央兀鲁思辅以东、西道诸王的分封原则。东道诸王主要以成吉思汗诸弟为代表;西道诸王主要以成吉思汗诸子为代表。而这样的分封原则体现在五户丝分封中,则衍生为大汗直属后裔分封于河北地区,西道诸王集中于山西地区,而东道诸王集中于山东。但是斡赤斤位于河北的平滦州封地并不符合中心—两翼的分封原则。在笔者看来,这里面可能包括三点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平、滦二州扼守金朝南部,是中原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隘口,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众多王朝均在此地派遣重兵把守。斡赤斤地位尊崇,且长期参与对金作战,故而适合平滦地区。

其次在成吉思汗时期,对于征服而来的金朝土地并未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更多的则是军将大肆掳掠人口以及搜刮钱财,但是对于被掳掠人员的安置,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耶律楚材神道碑中便曾记录了对于掳掠人口的羁糜举措。由是可以推测,在当初的军事行动中,斡赤斤也应从平滦地区掳获大量人口作为驱口,并且羁留于地方。

这或许也是窝阔台汗将平滦路封赐给斡赤斤作为五户丝封地的原因之一;最后是因为平滦洲的封赐很有可能是益都路的增补。金末元初之时的连年战火以及军将肆意掳掠人口的问题,使得民众四处逃窜,在窝阔台汗丙申分封之时,平滦路早已不复十万余户的盛景,五户丝分封的实质内容是针对人口的分封,因此人数的多寡才是封王看重的问题。

而且增补封户这一现象也并不是仅存在斡赤斤这一个例,朮赤和察合台的封地也曾出现增补。窝阔台汗丙申八年(1256)将山西地区的平阳路、太原路分别封赐给朮赤和察合台,而后在戊戌年(1258)又拆分唆鲁禾帖尼位下真定路晋州一万户给朮赤,深州一万户给察合台作为五户丝食邑,可见食邑人户的增补在窝阔台汗时期是存在的,因此平滦路作为益都路食邑的增补也不足为奇。

益都路封地

除却平滦路,益都路在丙申分封中也是斡赤斤的封地。据《元史》记载:“太祖弟斡真那颜位: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益都路等处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户。”益都其地,本是金朝山东东路治所所在,是为益都总管府。

成吉思汗八年(1213)秋,“帝与皇子拖雷为中军,取雄、霸、莫、安、河间、沧、景、献、深、祁、蠡、冀、恩、濮、开、滑、博、济、泰安、济南、滨、棣、益都、淄、潍、登、莱、沂等郡”。可见大蒙古国经略益都时间较早。但是由于连年战火,以及早期益都一直处于金宋、蒙宋战争的交界地区,因此益都路的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有关斡赤斤受封益都等处的五户丝食邑的具体管辖范围和辖区,必须加以明确。

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益都路,金为益都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其中下辖六县八州,即“益都、临淄、临朐、高苑、乐安、寿光、维洲、胶州、密州、莒州、沂州、滕州、峄州和博兴州”。益都在金朝时归属山东东路,宋时称镇海军,金置南青州节度使,后升为总管府,置转运司。

大定八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时户数有一十一万八千七百一十八,统有益都、临朐、穆陵、寿光、博兴、临淄、乐安七县。由此可见,元朝时期的益都路的行政区划要远大于金朝时期的益都府,其大体与金朝时期山东东路减去济南府、棣州、海洲以及滨州(笔者按:此四地在元朝时期均属于济南路的行政范围),再加上山东西路的滕州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