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生活常识 > 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

简述社会公德的特点

生活经验佚名2023-03-22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简明性和渗透性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中最低的社会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
(www.ws46.com)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这种最一般的关系都存在着,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数个世纪形成的社会公德,就如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样,深深地刻在这个民族每一个的身上,是会稳定的存在的。

4.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做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5.渗透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它作为调节公共生活的准则,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诸如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敬老爱幼,尊师爱生,言而有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礼貌待人,互相谦让,济困扶危,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等。

什么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 简称“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并且社会公德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衡量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

对社会公德的理解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生活秩序,都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产生的原因

因为当今社会道德不断堕落,在法律管辖不到的地方,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而这种突破,使原本维系社会的体系被打破,造成社会关系的某些紊乱。因而需要建立更好的公德,形成良好的风尚。

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必然反映。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交易、交往活动更加频繁,人们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的交流中,分享社会公共资源带来的便利和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当然,人们参与公共生活,在获得许多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和矛盾。这样,人们白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愿望,希望以社会的力量和公众的名义制订人们行动的规则,以保障公共秩序协调有序。社会对大家共同认可、愿意遵守并约定俗成的公约加以明确并倡导,就形成了社会公德。列宁曾经把社会公德描述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在列宁的这段话里,揭示了社会公德的这样一些特征:它是人们长期“知道的"”,是“起码的",是“行为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