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明清之际:诸家私史对杨廷和的总体评价如何?什么是遗民史学?

人文历史佚名2023-02-18

关于正德末年杨氏之几于坐视,唐枢《国琛集》早有提及,然论者态度与此截然不同。唐枢其意乃是突出其定策之功而非扬其正德坐视之过。

尹守衡却认为功过不能相抵,皆须明白直录。嘉隆万诸家之论或因论者与杨氏有渊源,或推重杨氏士气臣节,体其内阁首辅之难,多有含糊其失之处,而尹氏却直言不讳,并无虚文,这或因其所处之世已距杨氏久远,或因其未居高位不知庙堂之风谲云诡。将尹氏之传与何乔远所作杨氏传对比,就可以看出二人对史事与人物的理解建构上的差别。

另外,在《杨廷和传》中,尹氏只是叙述其仕宦经历,未有一字言及杨氏品行,这与他书有所不同,尹氏所本的即就事论事,轻私德而重事功,如钱茂伟言“理学味淡”。虽然某些史料未及考证,但是,尹氏之记事论人实非一般私史可比,张萱称赞其书曰:“分途别类,名义罔紊,阐幽摄显,论赞悉精,可谓括伦鉴之要,深坟素之情者矣。

尹氏所撰《杨廷和传》较之《名山藏》等作,叙事较为简略,史料撫摘得当杨氏之传与费宏等传互为补充,无冗复之言;其文颇有历史文学之义,对于史事有自己的建构认识,如杨慎闭门拒璁萼之事,他书罕见之;尹氏所发议论多处于己见是综合考衡自己所掌握的史料的情况下的议论,可谓“不袭于谀墓之辞,不逐于群吠之犬”。

晚明史家对于杨廷和的书写评价有抛弃两极话语而自我建构的特点,《双溪杂记》中的某些负面话语虽然仍在流播,但是诸家文本中关于杨氏的负面话语大为减少,杨氏的基本功绩得到了普遍认可,王琼的《双溪杂记》和以杨志仁《行状》为主的家史在舆论中都已经不具有绝对的可信力。对两种话语的辩证既是史家在时间因素下自我反思、求真求实的结果,是历史文本和历史人物自然的历史化过程,也与国史的不容私拟密切相关。

随着明实录的流出,杨氏在嘉靖时期“议礼罪魁”的身份被逐渐突显,杨志仁、赵贞吉、王世贞等人对杨氏的正名并没有被天崇史家广泛认可,在实录流出后,原有的以家史为基础建构的关于杨氏的主流舆论基本被官方文献的绝对权威所取代,诸家私史转而依托官方文献对杨氏进行了记叙议论。

也就是说,天崇时期的舆论有回归嘉靖时期话语的倾向,但是,这与王琼之说在嘉靖时期的流播并没有同一性,前者是在皇帝忌讳下的“放泼无忌”,而后者是在实录依托下追求客观书写的努力。

另外,魏党以政治斗争的需要仿照《明伦大典》编纂《三朝要典》,不仅将杨氏在其中的罪名重新提出,而且将党争思维带入“《明伦大典》,使人以“大礼议”为明代党争的开端,以“明之亡,世宗兆之,议礼诸臣导之”,这无疑为杨氏增加了新的负面形象。对于议礼后士风的变化,史家的主流观点也从责备议礼新贵希旨阿谀逐渐转为杨氏等人的意气相激,这种责于贤者的史论特点也影响到了清初的遗民史学。

明清之际遗民史家之论

何谓“遗民史学”?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为遗民史学专撰一章,其指出清初遗民史学起论时间为17世纪5070年代,前后约30年时间。因为这些作者前半生生活在明朝,以遗民自居,他们直接继承了晚明撰史传统,并且南明政权的尚且存在,故将其视为明代史学的一个部分。“钱氏此处是以史学的外部条件与表征为划分标准,为我们考辨遗民史学提供了基本及参照标准。

但是,遗民史学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清初的遗民史学因明代遗民而产生,其本身的文化属性是有其特定的指向的,尤学工便指出遗民史家身负亡国之痛,欲为故国存史,以抒经世之志以表故国之情。他们企图通过修故国之史,掌握史权,进而确立其在清初文化秩序中的主导权,以华夏文化之“道统”来抗衡清朝异族之“治统”。

也就是说,遗民史学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盛世史学是截然不同的,它除了记录史事的基本功能外,还作为一种文化事业,是一种精神的承载,此时期的史学以其学术要求和学术理路,更充分展现了遗民在理性与感*交会中的挣扎与怅惘。遗民史学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明遗民对于有明一代的人事制度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更包含着他们处于易代之际对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代代相承的文化生命和思想精神的理想追求。

关于遗民史学的时间断限,钱茂伟认为是17世纪5070年代,其作《明代史学编年考》则终于黄宗羲卒年,即康熙三十四年(1695),然黄宗羲的《行朝录》《明三史钞》都成于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对此,钱氏稍有解释,他认为遗民修明史之风到了康熙时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明亡后计划进行明史著述的基本都已经在顺治朝完成;另一方面,随着南明灭亡,全国统一,清廷对于汉族士人的态度渐趋强硬,私史撰写势头减弱。诚然,诸如《石匮书》《国榷》等皆成于顺治朝。

《罪惟录》稍晚,成于康熙十四年(1675),到康熙二十八年(1679)清廷开馆修《明史》,得到了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可,甚至连部分遗民叶表示支持,则可见私修逐渐合流于官修。尤学工也特别指出康熙中期是遗民史家消亡的高峰期,除了多数遗民年事已高,接连逝去,另外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开博学鸿儒科,纂修《明史》。如此,以康熙二十八年(1679)年为清初遗民史学之下限确有一定道理。

遗民史学的发展与特点

明末清初的私史生态相较于前之明末和后之清康熙时期而言可谓相对宽松与繁荣,一大批私史著作出现,尤以遗民史家为中坚,他们以为故国书史的撰述热情造就了遗民史学的特色。本文主要讨论明清易代之际私史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及遗民史学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