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

26.3康普顿效应以及光的波粒二象性

文化教育佚名2023-10-02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与X射线的散射实验时观察到,除了与入射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观察到了比原先入射波长还长的成分,这个现象被称为康普顿效应。

按照经典的物理学理论,X散射的散射波的波长不应该发生变化,而应该和入射波的波长保持一致才对,但是这和康普顿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相矛盾的。我们已经无法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了。

康伯顿效应的解释就用到了光子的模型。其基本思想是:

光子不能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其动量p的计算公式为:

p=h/λ为光波的波长。

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发生碰撞时,会把一部分的动量转移给电子,那么,光子的动量就会变小,根据上述的公式,对应的碰撞后的光子的波长就会变大。也就是,这些光子在发生散射后的波长变长了。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康普顿效应。如下图所示:

康普顿效应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光子的概念,光子既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给人的感觉和我们宏观世界中的物体有点类似了。

可以说,光电效应以及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的现实,当然,光子的粒子性和宏观世界中物体的粒子性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是基于量子理论的基础上的。

我们可以看到,从牛顿时代的光的微粒说,到惠更斯以及托马斯杨的光的波动说,又到了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理论,直到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以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我们就不能单纯地说光是波或者光是粒子了。光具有了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类性质,我们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大家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对光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从类比我们宏观世界中的物体的微粒说,到光的波动说,又到了微观世界的光子的理论,最后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逐步完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科学家们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这正如任何一个理论的发展过程一样,这些理论的产生都是实验和理论的结合的产物。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重视实验,重视总结,重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我们建立中学物理的整体知识体系和认知。
(www.wS46.com)

以上就是关于康普顿效应以及光的波粒二象性的介绍,供大家学习和参考。